当前位置: 首页>>江理新闻>>正文
《当代江西》特别报道①: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谷”
日期:2024年11月25日 08:45  点击次数:

编者语:

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之间的鸿沟怎么弥合?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这是摆在高校科研机构面前的一道难题。为了让科研走出“象牙塔 ”,江西理工大学通过构建“七个一 ”模式,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堵点,打通科研与市场之间的壁垒,深入产业腹地,对接市场需求,为科技成果的“落地生金”创造了广阔天地。江西理工大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创新答卷。该校连续9年获江西省科学进步一等奖,位列2023年度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排行榜榜首;近5年,共促成126项科技成果华丽转场至市场应用,总转化金额达3.3亿元,科技成果广泛覆盖轨道交通、先进金属材料、新能源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近日,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特色做法受到中共江西省委机关刊物《当代江西》杂志社重点关注,并于2024年《当代江西》杂志第11期刊发了三篇长篇特别报道文章,现全文转发,以馈读者。

完善创新机制,驱动人才活力,让成果转化向快迈进——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谷”

学界有一个比喻,科技和产业之间横亘着一道“死亡谷 ”。从实验室样品到线下产品,要经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等不同阶段 。再好的科研成果,在通往市场的路上,都有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坎”而半路夭折。

跨越“死亡谷 ”,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必须迈过的一道难关。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江西理工大学从科技创新机制中“破局 ”,充分调动平台、政策、人才、市场等要素,推动科研人员在专属“赛道”上动起来、跑起来,让一项项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生金 ”。

打造一个平台 为走向市场“铺路”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线需要多久?放在过去,可能要十几年,也可能要几十年,甚至是遥遥无期。

科技成果成熟度根据其产业化程度分为1至9等级,大部分科研成果都倒在了5至7级。这个阶段的中试孵化与验证测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成败。其中,中试验证尤为重要,通过验证的项目产业化成功率可以达到80%,远高于未经中试的30%的成功率。

然而,因设备投资成本高,中小企业和大部分院校几乎没有中试产线。大型企业的中试产线一般也不对外开放。科研教师不得不寻找专业机构,有时候为了省钱,还得“拼团”做样品测试,过程艰辛不说,若是脚步慢一点,产品还没等量产就被市场淘汰了。

科研之所需,学校必应之。2020年,学校牵头组建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全面启动科研转化平台建设,聚焦于稀土、铜、钨等战略性资源领域,先后精心布局建立16条中试产线,加速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

记者走进江西理工大学稀土光纤中试示范线,赫然可见一台“大个头”的超精密拉丝塔。张料林教授正熟练地把具有特殊微结构的光纤固定在机器拉拔位置,随后将预制棒加热,火红的光纤柱慢慢软化、被拉伸至线状。静待数小时,发丝般细腻的微棱镜光纤逐渐成型,表面晶莹剔透、平整度高。

“几年前实验室就能做出来,但样品在生产效率、质量等方面始终不稳定,经历了无数次中试检验、失败、调整、再验证,终于做出精度高的产品,且良品率可以达到99%。”得益于学校自建中试产线,张料林所花的项目验证时间大大缩减。

他坦言,没有一位老师希望科研成果尘封在实验室,都希望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自从学校建设了中试产线,教师在学校就能进行项目验证。如今,张料林的项目在短时间内跨越“沟壑”,成功走向市场。凝眸细观,这些中试产线已为“稀土永磁磁悬浮轨道交通系统”“热管用无氧铜、无氧铜导体关键制备技术”等项目提供了服务,助力学校获得超百项的授权专利。通过这个高效的转化平台,越来越多科技成果从这里出发,向着更广阔的应用舞台进发。

推出一套改革 为科研人员“撑腰”

运用“3D打印”技术,实现“牙槽骨”的人工再造!历时20年潜心钻研,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帅词俊带领其团队运用生物可降解材料,通过“打印”技术生成具有高度仿生性能的再生牙槽,从而对受损部位进行修复。

该项成果甫一面世,就引来多方资本关注。帅词俊审慎考量后,决定以发明专利入股,与合伙人联手创立西安勃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公司管理 。从此,他的职业生涯有了“双重 ”角色。

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意味着要接受市场检验,风险不容忽视。对于高校科研人员而言,这是不小的压力 。在此之前,和许多科研教师一样,从聘请评估机构、成果评估定价到成果落地运作,帅词俊感到每走一步都很难。究其原因,就在于“手中资源少”“身上紧箍咒多”。

比如,科技成果赋权、转让、授权许可等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需要对接市场,但作为高校科研人员参与市场化、经营性活动又受到严格限制,转化过程中也可能面临法律纠纷,即便是成功转化,所获收益也难以调动积极性。

实际上,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想转”的思想长期存在,要想彻底扫清障碍,必须在制度层面做文章。

结合实际情况,江西理工大学吹响深化改革号角 ,制定“2+6+N ”政策体系,出台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管理方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从根本上打消科研教师的顾虑,让制度成为成果转化的“护航者 ”。

帅词俊说,感受最深的是“赋权”和“松绑”。“现在,学校不仅会统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工作,还会拿出94%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团队,团队还享有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

“政策包”的出台,如春风拂过,激发更多创新活力。吕健老师和他的团队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成为学校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获益者。由于团队在精密切削刀具领域取得多项专利技术,并且在江西九天精密工具有限公司转化落地,吕健也因此拓宽了他高级职称评定的渠道。

在改革中,学校构建了全方位的激励机制,极大促进了教师投身科研成果转化的热情。不少教师表示,科研工作者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大家都有机会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

建立一个孵化园 为科技创新“播种”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要以大赛为平台,用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 ”潘锡翔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眉宇间难掩喜悦。

今年,江西理工大学派出师生代表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有7支队伍获得金奖1项、银奖6项,金银奖总数位列全省第一。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潘锡翔斩获了红旅赛道创意组国家级银奖。他表示,这次能获奖和自己在学校科技园研究的项目密切相关,他的科研“启蒙”就在这里。

潘锡翔口中的科技园,正是2021年底入驻赣州高新区的江西理工大学科技园。设立科技园,就是为了给学校科研人员提供项目孵化场地,进行创业辅导和服务。

紧随潘锡翔的脚步,记者走进他的实验室。最引人注意的是一个植物展架,展架上交替闪烁着LED灯光,这是一种专为植物量身定制的光学“营养剂”。沐浴着红蓝光线,植物绿叶愈发青翠饱满。

“我研究的是荧光粉,说直接点就是更好地利用光学原理,帮助植物生长。”潘锡翔坦言,最大的难点在于破解红色荧光粉的耐湿性。事实上,他在科技园跟着导师尝试了无数种“涂覆 ”方案,最终才让这盏“植物生长补光灯”亮起来。可喜的是,该成果在科技园的孵化下顺利转化,运用于兴国县堃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农业板块。

除了“植物生长补光灯”项目,科技园内还有“海洋油气平台用稀土海工钢”“生物制剂提取稀土资源”等项目正在孵化。这些项目的背后,汇聚了12支研发团队、240多位成员。

科技成果犹如一粒“金种子”,转化核心在于帮助其“破土”。在江西理工大学科技园党委书记温德新看来,作为科研的组织管理者不能做“租房子的人 ”,而要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对接产业需求,帮助科研人员真正把成果落地转化。

目前,市场需求定位不准、产品分析不精通、商业计划书不会写……这些困扰科研人员“不会转”的难题仍然存在,但关键要构建全方位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提供创新创业要素整合、专业人才与技术支持、创投对接、产业链资源整合等多元化深度服务。

短短两年时间,科技园已超越单一孵化功能,蜕变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丰饶乐土,成功孵化了“轨道交通用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冶炼分离智能化装备”等10个项目,助力6家初创企业茁壮成长。

伴随着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这片科创“热带雨林”将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孕育更多“希望的种子 ”。



上一条:《当代江西》特别报道②:架起科技与产业融通的“铁索桥”
下一条:我校与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石油分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

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Copyright © 2024 www.jxust.edu.cn 江西理工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  [赣州-三江校区]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958号  邮编:341000  

        [赣州-红旗校区]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86号  邮编:341000

        [赣州-黄金校区]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56号  邮编:341000

          [南昌-南昌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开发区双港东大街1180号  邮编:330013


   移动版    赣ICP备05001230号-1     赣公网安备 36070202000070号